從民航總醫院殺醫事件,到野味販子將熊掌藏于鳳山鎮政府食堂,在近期這兩起引起社會轟動的公共事件里,哪怕是被證實的謠言和未查明的真相,多多少少讓“食堂”這個詞,披上層神秘色彩。
真正的真相,尤其后者,還需等待官方公布調查結果。
現實中,真正的食堂和食堂經理所在的團餐業是怎樣的?
因為團餐業一直以來傳統、封閉,鮮為外人所知,外界看食堂、看團餐,一直都有些霧里看花。但是在行業內,團餐及食堂跟權力的關系,早已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。
對于業內人士來說,毋庸諱言,在過去的野蠻生長階段,很多團餐企業憑借關系上位起家。
時代發展到今天,信息傳播如此快速、透明,做團餐、做食堂早已不再是只靠灰色關系就能“悶頭發財”了,比有關系更重要的,是有實力、有品牌,以及食安管控高標準、超強的運營能力。
一方面,這與行業逐步開放,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有關,加之各類餐飲成本節節攀升,食堂利潤越來越薄。團餐企業僅憑關系得來的項目,如果沒有精細化運營,一旦客戶滿意度不高,口碑變差,盈利難,很難長久。
另一方面,國家和監管部門對食安的管控越來越嚴,各項政策、規定密集推出,食安是整個餐飲業的紅線。團餐由于集體就餐的性質,一旦發生食安事件影響力極大,涉事團餐企業退出市場、被摘牌,都有前車之鑒。乃至責任到人,涉事者“直接入刑”,也有法可依。
越來越多甲方在項目招標時,更傾向于選擇有品牌有實力的團餐企業。因為這一類企業意味著具有一定的規模,無論在食安還是運營方面,匹配有完善的制度,實現了規范化運營,相對于想做好食堂的甲方來說,風險更小。
單憑關系的團餐企業,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立足,更談不上發展。
當然,不可否認,在市場化競爭尚未滲透進去的一些邊遠鄉鎮,團餐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行業正常水平,還有各種離奇“怪現狀”存在,但那絕對只是個例中的個例。
如果餐飲有鄙視鏈,團餐基本處于鄙視鏈的末端,原因不外乎辛苦、利薄、沒發展、壓力大。
就業人員的年齡構成可以是一個例證:大品牌的社會餐飲店面里,例如海底撈和西貝,不乏年輕人,甚至很多年輕人直接創業開起了網紅餐飲店。但是在食堂,你最常見到的工作人員都是四五十歲的阿姨。
年輕人很少愿意做團餐。食堂經理鮮少能跟“黑社會狠角色”掛上鉤,倒更像是一個“自虐狠角色”兼全能高手。對團餐企業來說,一個項目點賺不賺錢,關鍵在于食堂經理能否運營得當。
從早上開餐到晚上閉餐、例行每日檢查,食堂經理基本全天候泡在食堂,食安壓力、運營壓力等重重壓力下,也有不少食堂經理紛紛轉行。
每一個優秀的食堂經理,都是能力出眾的全能高手:既能精打細算,控制好原材料、人工、水電等成本;又要能創新,像互聯網產品經理一樣,有“用戶思維”,懂得怎樣能更好地滿足客戶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;同時,還要有良知、夠專業,能嚴格把控食品安全,不會為了追逐利益而昧著良心。
萬億級市場規模的團餐市場,有無數發展機會,同樣有自己不為人知的發展困境。
你從事的團餐業,你工作的食堂,你身邊的食堂經理,究竟是什么樣子的?
2020年,讓我們一起努力,讓外界了解更真實的團餐,更真實的食堂運營,更真實的團餐人日常,讓行業更規范發展!